从李元芳开始_第四百零三章 武承嗣:拖进内狱吊起来,不怕不交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三章 武承嗣:拖进内狱吊起来,不怕不交代! (第1/2页)

    修业坊。

    金府。

    身为从三品的左领军卫将军,金仁问的府邸原本不该在这座坊市,但没办法,他在洛阳原本没有府邸,直到上次太子带百官来东都,才临时购置,城北的大好宅院全部被抢购一空,只能退而求其次,来到城南交通还算便利的地方安家。

    不过相比起其他的新罗人质,金仁问的日子已经相当好过了,往来的宾客更是不乏身份地位很高的关中勋贵子弟。

    此时正堂之中,位于首席的就是一位虬髯满面,面相富贵的汉子,身穿紫袍,周遭众人与其交谈时,都带着几分恭维讨好的神色。

    等到气氛烘托到位了,金仁问更是举杯起身,用略带新罗口音的大唐话道:“让我们恭贺大郎位列九卿,前途无量!”

    “恭贺李卿!”“恭贺英国公!!”

    众人纷纷起身,那欢天喜地的模样,好似比他们本人升官都要高兴。

    紫袍汉子哈哈大笑:“诸位抬爱了,李某才疏学浅,年纪轻轻就进高位,实在是诚惶诚恐,诚惶诚恐啊!”

    他名李敬业,为英国公李绩的嫡孙,如今已经承袭爵位,官职原为太仆少卿,是太仆卿杨冲寂的副手。

    但去年杨冲寂孙女被拐遇害,本人似是难以承受打击,病倒请辞,李敬业立刻窥到机会,全力运作,在关内士族的支持下,从二把手一跃成为太仆寺卿。

    以他刚到四十岁的年纪,成为位高权重的九卿之一,掌握着管理马政的太仆寺,确实可以称得上前途无量,未来入阁拜相都有机会。

    金仁问能请这位入府,不仅面上有光,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将之奉承好了。

    正准备召出特意培养的姬妾表演歌舞,仆人突然匆匆而入,低声禀告了几句。

    金仁问的喜意消散,沉默下去。

    李敬业自然注意到了,开口问道:“仁寿,发生什么事了?”

    金仁问道:“内卫李阁领带人来府上。”

    李敬业皱起眉头:“李元芳……你怎么惹到这个人?”

    金仁问叹了口气:“我乃异国之客,在大唐多蒙诸位真诚相待,岂敢惹是生非?和李阁领也只在朝会中有过照面,并未相识,不知他怎会突然来此,唉……”

    李敬业顿时露出不悦之色:“李元芳可不是善类,你不去招惹他也没用,此人忘本,出身关中,却视我关中勋贵如无物,如今又依仗圣人宠信,骄狂得很呐!”

    关中勋贵子弟对李元芳不爽很久了,年少高位本来就惹人嫉妒,还完全不理睬他们,连表面上的功夫都不做,偏偏奈何不得,越想越气,还得看着对方步步高升,就更气了。

    李敬业乃关中勋贵子弟里的翘楚,平日里的交友圈子里,说李元芳坏话也成为保留项目之一,没想到今日来金府作客,居然还能撞见对方,眼见金仁问眼巴巴地看着自己,顿时一拍胸膛:“有我在,必不叫此人放肆,仁寿且放下心来!”

    金仁问如蒙大赦,躬身一拜:“那我就多谢大郎作主了!”

    这边堂内安静下来,那边在仆从的引路下,李彦带着郭元振、武承嗣和金良图,走了进来。

    前三人打量了一下府内环境,目光都是一扫而过,唯独金良图细细观察,尤其是看向府上的婢女,见她们长发结辫,饰品较少,顿时皱起眉头。

    新罗女子起初以长发为美,饰物简单,具有辫发的习俗,而大唐女子的发型是盘头发髻,饰以鲜花和珠宝,追求优雅和奢华。

    大国的文化辐射深深影响了新罗,顿时觉得长发不美了,发型越来越丰富,假发也成为必需品,妆容都向大唐靠拢。

    等到了堂上,金良图再看金仁问的服饰,见到的是一身白袍。

    新罗尚白,金仁问服白袍,婢女留长发,心中的偏向不问可知。

    金良图立刻将此人划归到大唐的潜在威胁里,更加细致地观察起来。

    对于这些细节,李彦都没有过多关注,他看了看眼神里带着警惕的金仁问,拱手行礼:“金将军!”

    金仁问立刻上前几步:“李阁领大驾,我有失远迎,失礼了!”

    李彦扫了眼堂内安静下来的宾客,平和地道:“不敢当,金将军蒙先帝信任,识量宏弘,时人推许,我等后进之辈,岂能让将军相迎?昨夜投递拜帖,今日就入府拜访,已是失礼,只是为案情故,才不得不叨扰,还请将军移步,详谈之后,也不打扰你继续宴客。”

    见到如此年轻的绯袍,意识到来者是谁后,宾客们齐齐噤声,唯独一道身影龙行虎步地走了过来,傲然立于金仁问身侧:“李阁领此言未免霸道,我等宴请得好好的,你让主人家走了,这又算什么事?”

    李彦看向来者,眉头稍扬:“原来是英国公。”

    和武则天、上官婉儿、吴王李恪一样,这位李敬业也有预言,说是他少年时,其祖父李绩就曾多次感叹,说此子面相不好,恐怕日后会祸及家门……

    毫无疑问,有这种小故事的,后面都“不幸”言中了,李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并且成功地殃及家门。

    当然那场“勤王救国”留给后世印象最深刻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