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祯绝不上吊_第759章 岁月不饶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59章 岁月不饶人 (第2/2页)

过了狩猎!

    付出少、收获多,这才是古人驯化作物的动力。

    若不讲究付出与收获的比例……

    那还不如在火星上刨个坑,拉泡屎、盖个屋,播个种、输点气……

    一样能收获哩!

    种地、种地,讲究的是一人耕作、养活俩人。

    你要是俩人耕作,一人都养不活……wap..OrG

    还进入啥的农耕时代咧?

    茹毛饮血,他不香么?

    ……

    大军路过一处低矮的山坡。

    勤劳的百姓,已经将能够耕作的荒地,都开垦完毕了。

    这种没有水源的田地,无法种植稻谷。

    产量仅次于稻谷的麦子,就成了老百姓的选择。

    湖广不是缺水的山陕。

    山陕那里,因为降雨量稀少,使得对雨水需求量更低的高粱、粟米,成了大片的夏季作物。

    因为这些东西耐旱。

    有水,没水,多少它都能收获一些。

    一过了秦岭,高粱和粟米,就不是主流作物了。

    (说到这个,定都西安的秦唐汉,主流粮食就是粟米,这一点,恐怕也与关中气候有关。)

    魏国征是北方人,在这异乡见到了麦子,顿时倍感亲切。

    他翻身下马,踩着田垄,走到了麦地边。

    绿油油的麦苗,已经埋住了脚踝。

    魏国征拔了一棵麦苗,发现已经开始拔节了。

    渡过严冬,进入仲春之后,麦苗就开始拔节,若是雨水得当,甚至能够一天拔高一节呢!

    “当年我还小着的时候,爷爷曾与我说过:

    麦子拔节的季节里,要是晚上躺在麦地,静下心来,还能听到麦秆拔节的噼啪声呢!”

    魏国征一脸的缅怀。

    因为幼时家贫,为求生路,不得已之下,进宫做了太监。

    记忆里,那总是用遍布老茧,粗糙的“喇人”的温暖大手,抚摸他脸庞的爷爷,已经逐渐模糊。

    唯有纵横沟壑般的苍老面容,时不时就浮现在梦中。

    王鼎轻轻叹息一声:

    “世间有三快,雨后的竹子,一天能窜一丈高。

    春后的麦子,一天能长一扎高。

    雷雨后的蘑菇,一天能铺满了大地。”

    “要我说,这长得最快的,还是人啊……

    不知不觉,半截身子已经埋土了……”

    王鼎伸手捋了捋颌下胡须。

    不经意间,他已经有了儿媳。

    要不了几年,就要孙子环绕膝下了。

    再过几年,怕是就要成为一方木牌,摆在族中的供桌上……

    岁月,不饶人啊!

    这伤感的话,却没有引起魏国征的共鸣。

    三十来岁的他,正是功名利禄正旺的时候。

    “定安兄说笑了,兄台就比我打了不到一轮,正是建功立业的最佳年纪。

    何至于这般迟暮呢?”

    魏国征哈哈一笑,视线放在手中的麦苗上。

    魏国征仔细数了数,麦根已经分出了三十多个株苗。

    (以前老种子,是发“兜”的,也就是分株。现代麦种,多为不分株的品种,一粒麦种,通常只有一个麦穗。)

    见到魏国征正在数着麦株,王鼎感慨一声:

    “冬种、春生、夏收!”

    “农人即将迎来最忙碌的日子啊!”火之虎vvvv的我崇祯绝不上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