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 44 章 做人难 (第2/2页)
鸿之真心实意地说:“你我也算有缘,可巧老朽膝下只有二子,不曾有个女孩儿,倒叫我与夫人时常惋惜。” 程丹若听出话音,疑惑顿生。 “我夫人病痛缠身,此生怕再无弄瓦之喜。”晏鸿之此话倒也非托词,确实深感惋惜,“你若不介意老朽年迈,便认我做个义父如何?” 预测成真,程丹若却不知该如何回答。 她尽心尽力,一半是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一半确有功利的目的,希望能够交好他们,为将来铺路。 可她想象中的感激,是给钱,是提拔,是帮她落户。 不是当她爸爸。 不过,联想到今日的乌龙,程丹若多少有些明悟,说道:“老先生厚爱,本不该辞,只是我出身微寒,才疏学浅,怕是有负老先生的期望。” 这是惯例的谦辞,无人当真。她顿了顿,又道:“再者,清者自清,我自问从未做过违心之事,何必理会他人捕风捉影的臆想?” 晏鸿之不由讶然,仔细打量着她的神色。 程丹若脸上没有诚惶诚恐的惊喜,也非矜持的谦辞,而是货真价实的困惑。她的拒绝发自肺腑,毫无矫饰。 这……他抚须沉吟,竟也不知如何是好。 总不能逼人家当自己女儿吧? “咳。”谢玄英突然开口,“天色已晚,老师久病未愈,应当早些歇息。” 台阶一给,程丹若和晏鸿之非常配合地演下去。 “谢公子说的是,老先生早些安寝为好。” “三郎,送一送程姑娘。” 两个年轻人挪步到外面说话。 晏鸿之一边脱鞋泡脚,一边竖起耳朵听。 谢玄英先说明了接下来的路线,说要去金陵再北上。 程丹若应:“知道了,多谢告知。” 谢玄英这才说,接下来一段时日她都要与他们师生一道,时间太长,恐为人说闲话,于她名声有碍。 所以,现下有三个法子:将她暂时托付于师兄林新,他携夫人上任,方便照顾女眷,等到时机合适,再送她进京;抑或是送她返回松江,等到陈家回京述职,再去陈府接她。 第三个办法,他没说,显然就是义女的名分。 程丹若的心情真是一言难尽。 她做了什么,居然就名声有碍了?既没有和男人私会,也没有落水被救,更没有和谁交换定情信物。 只不过被外人编排两句,就要想方设法避嫌? 古人的脑子都在想些什么? “我不明白。”她情真意切地求教,“谢公子,我做错了什么吗?” 其实,谢玄英也认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只要行的端坐的正,便无所谓外界非议。若是他,必然不屑于对人解释,也赞赏程丹若的骨气。 但世人多愚昧,众口铄金,三人成虎,需要性命去证明清白的人,还少吗? 他沉默片时,道:“程姑娘可知晓李祖师?” 程丹若摇摇头。 他便说了李悟之死。 程丹若恍然大悟,叹道:“老先生一片苦心,却叫我自以为是地辜负了。” 这话半真半假。 拒绝晏鸿之,理由多方面:首先,不过是话没说清楚,叫人家误会了,在她看来没必要认爹避嫌;其次,以她的身份认晏鸿之作“义父”,难免被说高攀。 而最重要的则是,认爹一事弊端不少,明面上身份有所提升,可享受了好处,就得有所牺牲。 世上没有白得的好处,既然能够凭医术吃饭,当晏家的客人,又何必给自己找个爹? 但现在情况又有所不同。 有了父女名分,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如果她不接受,就不是有自知之明,是不识抬举。程丹若不是个矫情的人,拒绝弊大于利,那就接受。 遂直言:“若老先生不嫌弃我愚笨,我愿意孝顺他老人家。” “如此甚好。”谢玄英心头蓦地松快。 不知为何,每次与程姑娘相处,他都很放松,能够自然说话,与寻常和男子交谈无二。不像是顾兰娘或荣安公主之类的表姐妹,总要时时刻刻提着心弦,目不斜视。 倘若她像她们,他虽然也会同做安排,却不会费心至此。 太累了。 幸好程姑娘不拘小节。 谢玄英如是想着,犹且未意识到,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 泰平十七年,倭寇犯淮安盐城,侵县衙。玄英领兵三十,歼敌五十余,斩贼首,俘百余人。 ——《夏史·列传九十一》 泰平十七年,丹若至淮安,杀贼二人,医数人,名儒晏鸿之喜其果毅,认为女。 ——《夏史·列传九十一》 -- 《思美人》第二出第四折《堂前拜父》 旦:民女本是车前草,迎风自在还入药。若成富贵金牡丹,不像花来不像草。 净:茅斋多有野花开,子孙败家多悲哀。愿得佳女无惊才,一片仁心慰老怀。 旦:既是如此,父亲在上,受女儿一拜。 净:好女儿,且起来。青青绿萝裙的我妻薄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