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从八里河派出所开始_第十六章 陕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陕北 (第2/3页)

些接受不了。

    张维扬、李奎勇和其中的一个女生是例外,在别人因为落差太大而沮丧不已的时候,张维扬正在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四周的环境。

    白店村距离靖边县城还有几十里地,属于是偏远地区中的偏远地区。

    土路两旁的田地十分贫瘠,让张维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叫穷乡僻壤。至少在这里的水土恢复到汉唐时期的状态之前,想要靠第一产业来发家致富的希望是基本为零了。

    抬头四望,只见四野一片苍茫,呼啸而来的西北风犹如刀剑一般,直接侵入人的肌骨之间。

    远处就能看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角,千山万壑犹如凝固的波涛。看到这样的景色,张维扬已经在脑海中思考如何构图,准备有时间用钢笔将这些景象都手绘下来,同他的信一起寄到周晓白的手中。

    此来陕北,张维扬除了一些必要的换洗衣物、生活用品之外,还带了几本西北地区的史书、杂记,一支钢笔、一瓶墨水以及一些白纸。

    在陕北的这段时间里,这些东西可能会有大用。

    李奎勇则是比较心大,上车以后就累得睡着了。

    从北京出发之前,李母就嘱咐自己儿子说话做事一定要慎重,不要动不动就用拳头解决问题。还要多听张维扬的意见,两个人共同进退。

    李奎勇自己也深以为然,反正自己的脑子也没有张维扬好使,还不如少操点心,多卖点力气。

    至于那个表现得比较淡定的女生,面容俊秀,体态苗条,双目流转间顾盼生辉,俨然是一个应该生活在江南水乡的风流人物,应该就是钟跃民在陕北的老相好秦岭。

    她在观察了一下车上的众人之后,也阖上眼睛在那里闭目眼神。

    车到半路,张维扬和赶车的王老汉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起来。

    王老汉看起来有七十岁了,不过陕北的风沙大,风吹日晒催人老,也许实际年龄还会更小一些。一身标准的陕北农民打扮,头上扎着已经变色的白手巾,身上穿着一件光板山羊皮袄。

    “王大爷,咱们眼跟前的这条河叫什么名字啊?”

    王老汉有些拘谨地答道:“额们管这条河叫红柳河,东边的绥德县管它叫无定河。”

    还在沮丧之中的那个男生猛地一抬头:“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就是唐诗说的那条无定河?我艹,我说怎么这一路上怎么越走越荒凉?闹了半天这地方在古代就是充军发配之地。我这一下子被发配到这儿来了,不会真的成了无定河边骨吧。”

    张维扬回过头来,笑着打趣道:“哥们,我看你的身子骨挺结实的,活他个七八十岁不成问题,想要成为无定河边骨还是挺有难度的。你还是努努力,争取成为某位女生的春闺梦里人吧。”

    “这个……”男生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车上最漂亮的秦岭,显然是有所意动。

    不过看这哥们一副书呆子的模样,大概率是不会得到秦岭的垂青。

    当问起了村里种植的主要作物、粮食收成等具体农业生产的问题时,王老汉明显健谈了不少。

    “额们这里主要是种洋芋和小米,还有一点地里种的红稻黍。收成不太好,年景好的时候,洋芋每亩能打不到两千斤,小米每亩也就二三百斤,倒是差不多还够家里嚼用;年景差的时候,额们不是等县里的救济,就是去县里讨饭了。”

    洋芋就是马铃薯,红稻黍指的是高粱,加上产小米的粟,这几样算是陕北这边比较常见的粮食作物。

    就是这个亩产量比起华北地区要低了一些,不过以这里的水土条件也算是正常产量。

    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化肥没有进入市场以前,这里的老百姓也只有靠天吃饭这条路了。

    张维扬在心里记了一笔,倒是可以把沼气池在这边做个普及,既能生产能源,也能沤肥,算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