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从八里河派出所开始_第三十九章 再聚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 再聚首 (第1/2页)

    1979年春节前的一天,在西单商场对面的曲园酒楼中,张维扬和在白店村插队的其他知青聚了一回。

    特殊时期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北京城里上档次的饭店并不是很多。

    清末民国时期曾经鼎盛一时的八大楼、八大堂、八大居、八大春等知名饭店如今早就已经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要等到改开的风再吹一吹,才会逐步有人重新挂起这些响当当的招牌。

    曲园酒楼在此时的国营饭店中是档次比较高的一家。

    尤其是当年曾被教员评价为“地道的家乡风味”,还出过一个服务过教员的大厨,让这里的声名更加显赫。

    三楼是一个个风格迥异、静幽古朴的雅间,墙壁上还悬挂着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真迹,郭沫若、启功、黄苗子、娄师白等人都在其中。

    张维扬他们定下的这一间,墙上悬挂的是著名山水画大家黄正襄的墨宝——“谁将狗肉作佳肴,壮士入秦胆气豪,独有曲园能醉客,敢将此味入庖刀。”

    看到其他人都到齐了,张维扬一进包厢就连连道歉:“诸位,实在是不好意思。我组起来的局,结果我自己却来晚了,一会儿一定罚酒三杯”

    知道内情的李奎勇问道:“是不是你家那小祖宗又不放你出来了?”

    张维扬答道:“猜得真准,我姑娘根本不让我离开她的眼前,只要我人一走就能给你哭出来。”

    结婚的第二年,周晓白就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公主。

    张维扬为这个六斤三两的小女孩取名张若华,出自《楚辞·天问》中的一句诗,“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指的是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

    李奎勇道:“谁让你一直在岭南那边,一年就回来这么一回。你家这宝贝闺女不缠着你才怪。”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特战大队那边的工作我又不能扔下,只能委屈晓白和若华了。再说了,你们家那口子不也快生了,到时候你不也和我一样吗?”

    周晓白生下闺女之后,周父出手将小女儿的工作关系调回了北京,主要是为了方便两边的老人照顾他们母女。

    另外,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两所音乐领域的大山头,也比较符合周晓白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样一来,两口子又回到之前相隔两地的局面。

    李奎勇则是扎根部队奋斗了好几年,也成为了一名正连级干部,初步实现了在部队干出一些名堂的目标。

    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在高中当老师的姑娘,也在去年结了婚。

    这次过年的探亲假,估计要休到媳妇出了月子才算完。

    在场的其他人笑意盈盈地看着两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斗嘴。

    冯文俊道:“到底还是从小混到大的好朋友,工作了也在同一个地方搭档,说起话来就忘了桌上还有我们这些共过患难的朋友了。”

    张维扬笑着说道:“这桌上别人这么说我们哥俩,我也就认了。你和周卫红两个人双宿双栖的,不比我们关系好多了。不仅这里能说,回家还能在被窝里说悄悄话。”

    周卫红大大方方搂住老公冯文俊,亲了他一口,“怎么着,你还羡慕我们这老夫老妻啊!”

    张维扬夸赞道:“还得是周卫红同志,从来都是这么爽快,多少年了也没有变过。话说你们夫妻俩现在在一个高中里当老师,不会在学校里也搞这一出吧?”

    冯文俊咳嗽了一声,“为人师表,总不能教坏了孩子们。”

    这个时候,打扮得体的女服务员进屋他们又换了一壶茶水。

    张维扬道:“同志,把菜单拿来,我们点菜。”

    翻开菜单的张维扬,点道:“先点上曲园这里的特色菜子龙脱袍和东安子鸡,这两道菜当年连朱老总和彭老总都赞不绝口。”

    朱老总是四川人,彭老总是湖南人,口味都偏辣,1955年的那次宴席就在曲园酒楼举办,口味很合他们的心意。

    在和在座的女士们商量了一下之后,张维扬又点道,“再来一道湖藕排骨汤,一道奶汤蹄筋,一道野山菌老鸡汤,给七位美女美容养颜。

    然后就是发丝百叶、腊味合蒸、茶油剁椒鱼头、提锅烟笋、响油鳝糊、竹荪汤泡肚、宫保虾球。

    最后点四个凉菜,香菜千张丝、五彩蜇头、酸辣云耳、捆扎肘花。正好凑齐十六个菜,讨个好彩头。”

    李奎勇接道:“久别重逢,大家多少都喝一些。维扬,再点几瓶酒。”

    张维扬道:“酒我早有准备,从绍兴那边搞回来的几坛二十年女儿红,孝敬了我爹和岳父几坛子。今天拿了两坛过来,上楼之前就交给服务员拿去热了,一会儿和菜一起拿上来。”

    冯文俊赞道“讲究!”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桌上的众人开始自由发挥。

    秦岭举杯道:“相别多年,我最高兴的是大家都从陕北那块地方走出来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