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2章 螃蟹 (第1/2页)
七十年代的沪市是什么样的? 也许后世的人都曾从一些书本中了解了一鳞半爪。 小小的渔岛? 风光的十里洋场? 人文丰富的挖金之地? 下了火车,出了火车站的元栀,从吹来的一阵风中知道了,沪市的味道。 香飘十里的生煎,香香甜甜的梨糖膏,香喷喷的炒栗子······ 以及,格外热闹可爱的沪市方言。 元栀走到卖生煎的摊子。 卖生煎的摊主是一个老爷爷,穿的像是在国营饭店里的大厨,旁边的招牌是:沪市生煎。 元栀看着一个个白白胖胖,粘着黑芝麻和绿葱花的生煎,毫不犹豫地道:“爷爷,我要一份。” 老爷爷笑着应了:“行,爷爷给你热乎的。” 说着,就拿出一个干净的纸袋,用铲子铲起来生煎装进去。 “多少钱?” “一毛钱一份。” 元栀利落地给了钱。 然后伸手拿出一个,先吹了吹,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 嗯! 芯肉紧实,皮薄肉厚,更绝的是那焦脆又吸满肉汁的焦底。 又正宗又好吃,比后世一些打着情怀卖高价的好吃多了。 元栀一边吃,一边逛着一边看。 从人们的穿着就可以大概看出这个城市的经济来。 许多男男女女,特别是年轻人都穿着上身花衬衫,下身喇叭裤,头发烫啊卷啊,手上拎着包,手腕带着电子表,简直就是走在七十年代的潮流巅峰。 元栀此时穿的还不是吴氏给她买的那身衣服,而是一身旧衣服。 走在路上,就像误入的土老帽。 当然,像她这样的土老帽不止一个。 沪市是大都市,已经有许多人有前瞻眼光地从家乡辛苦赶到这里准备辛苦闯拼了。 元栀还看见了沪市的供销社,不,应该准确地说是百货商场。 建的又高又新,不断有人进来进去。 更多的是一些人站在大门口,用渴望的眼神看着里面的繁华。 百货商场的东西不用说,肯定贵的很。 里面不仅有国内的好货,还有国外的好货。 元栀在江市的供销社里看见仅有的两辆自行车还生了灰,可是这会她站在这里看了一会,就有三辆自行车从百货商场的大门推出。 大多是家里人带自己上学的儿子女儿来买,叫旁人看着羡煞。 这一对比,从购买力度就可以看出沪市的繁华。 怪不得,沪市能成长为那样的经济大都,不,应该说一直处于经济大都之一的位置。 此时,元栀有心去百货商场里转一转,但是她还是决定先去处理正事。 “奶奶好,请问您知道中心城区的静安区在哪里吗?” 元栀对这里不太熟悉,只能询问当地人。 认出当地人还是很简单的。 七十年代的沪市几乎大部分都是当地人,特别是那些坐在一棵大树下摇着蒲扇乘凉的老人们。 元栀选了一个看起来面相最和善的老人问的路。 老人家举起扇子遮住阳光,抬眼见是一个小姑娘,笑着道:“你是外乡人啊,中心城区好走的很,瞧,过了那边的马路,左转就到了,静安区就在那边,至于具体在哪就说不清了,你得到那里再问一问。” 元栀道了一声谢。 老人家让她不客气,还说欢迎来到沪市。 元栀过了马路,按照刚刚的问路终于找到了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里又分好多的小区,其实就是将那些房子分了个界。 路过一个菜市场,关在竹编笼子里的大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