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2章 君子 (第1/3页)
第52章君子 刘瑾得罪武将,是因为他想让边军士兵们吃饱饭。 像后来的魏忠贤一样,绝大多数公公们都是贫苦出身——如果不是实在走投无路,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认知的大环境下,谁会忍心给娃或自己来个一刀切?所以,许许多多的太监,往往是仗着自己天子家奴的身份,跟文官们过不去,对底层的贫苦百姓,却往往极富同情心。 因为他们本来自于斯,知道百姓的艰辛。 刘瑾也是如此。 刘公公本姓谈,陕西人。六岁时被个叫刘顺的公公收养,挨了一刀,从了刘姓,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公公。 刘瑾执掌司礼监后,发现边报里文武官员成天找朝廷催粮催饷,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戍边的将士们在挨饿?这怎么行!不过……太祖爷明明划好了军屯,有出产啊!你们怎么还挨饿、要朝廷调粮呢?于是去查。 说实话,读史读到这里,任你文官集团再能曲笔颠倒黑白,也避不过去一个事实:如果刘瑾真的想贪,怂恿武宗批准就是了。武宗是出了名的热爱军旅,没有不准的道理,刘公公帮你要来的银粮,谁不愿意“孝敬”一些?就算你不愿意,监军的可都是刘瑾从宫里派出来的小公公们啊,那个敢少了给刘老大的那份心意? 刘瑾去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武宗、为了朝廷、也为了吃不饱饭的边军! 然后,就被文官不动声色地使了个绊子,狠狠地坑了。 钱粮要从户部出,于是刘瑾找户部尚书顾佐去问,以前是怎么办的,是不是一直如此。 顾佐回答:“天顺以前并无此例”。 这个回答太缺德了! 次高明的谎话不是子虚乌有的瞎编,而是告诉你部分真相,然后把你引到错误的方向,坑死你没商量。是的,这是次高明而已——最高明的,是重复一千遍那种。 顾佐即是如此。他只说了半句话:天顺以前确实没有,但成化年间就开始有了啊! 换一种更直白的表达方式:军屯的田地已经被各将领家族蚕食鲸吞据为己有几十年了! 你以一己之力想让大小军头们把自己家族吃到肚里已经几代人的田产都吐出来? 呵呵。 刘公公是个急性子加直肠子,哪里看得出顾佐云淡风轻地就给自己挖了这么大一个坑!此时的刘公公,对当年划拨给将领们的那些军屯,早已经变成大小军头儿的私产几十年这回事完全懵懵懂懂地不明就里! 于是刘公公就按照顾尚书预设好的路线,向那个不见底的深坑一路直奔过去。他当场否决了边军请粮请饷的报告,回复说:不许报花账!你们不是自己有屯田出产么,怎么还想找朝廷多报账?下不为例。 再然后,接踵而至的下一次边报里,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边军要饿死了,军心不稳,恐怕生变,请朝廷速拨钱粮!至于边军为什么吃不饱的原因,大家一概归结为都是因为朝廷没给,自己早已私分了军屯这事只字未提。 刘公公更奇怪了:你们都有出产,又没有遭灾,怎么还要钱粮,而且,竟然到了边军快饿死的地步? 得派人去调查一下。 一番调查,刘公公懂了:原来那些屯田都被将领们私吞了啊! 顾佐没有直接告诉刘公公,而是引导他自己去查出来。如此一来,得罪武将们的事,便全是刘公公自己做下的!顾尚书自己则落一个“我尽力了”的好人名声。 刘公公以其一贯的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作风,派出大批人马,分赴各地,丈量田亩,要彻查军屯被侵占的情况。 换做你我是边将,对这位要收走大半家产的刘公公,是恨呢、是恨呢、还是恨呢? 终于,丈量屯田这个大坑,把权倾一时的刘公公摔了个粉身碎骨! 刘公公的身死名裂,其实是一种必然——因为:他是一个好人! 他全心全意付出忠诚的对象只有一个:明武宗正德皇帝——既是他从小带大的娃,又是他心中神坛上唯一的神。为了正德,更为了正德所代表的大明江山社稷百姓,他得罪了所有人。 所以,他必须死。 而且死得非常惨。 大明朝两百多年,除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