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3章 位置 (第3/3页)
,引着众人迎向等在路边的齐玉华,还有下河村的干部。 ...… 齐玉华作为白河子镇,乃至整个尚北市最大的农业承包大户,接受调研组走访是一个必然的行程。 这可能也是尚北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成绩了。 毕竟,这种集中农业的模式,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放眼全国也属于比较超前的思维。 尤其是齐玉华和张贵林的背景更值得深挖。 张贵林是某野战军旅参转业,齐玉华则是是动荡年代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庆城油田采油二厂主管后勤的副厂长。 89年辞职下海,经营起一家油田设备公司,96年又毅然回到家乡做起了新兴农业。 目前已经在白河子镇承包了1000多晌水田,并带领下河村民试验性地搞冬季木耳养殖。 这样有看识,有能力的模范农户,在尚北已经算是门面了。 调研组在经历了两天的煎熬之后,也终于看到了一点尚北的“诚意”。本定半个小时的走访,却是足足呆了一上午。 详细了解了齐玉华一家的情况,包括大规模种植的经验,还有遇到的问题,也算是宝贵的经验了。 最后,调研组成员以及省市领导,就在齐玉华家的院子里围坐一团,算是展开了一次临时的谈话会,主要还是听取基层百姓的心声。 其间,上面的领导问到齐玉华夫妇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层面的帮助。 对此,齐玉华也只能暗自无语。 困难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少。就白河子到尚BS区的那条路,就是阻碍发展的最大的问题。 但是,做为一个过来人,一个也曾经在领导位置呆过的人,齐玉华也懂什么叫“位置”。 这就不是一个提困难的场合。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你在这向中央来的大领导提意见,置本地官员于何地? 等上面的领导一走,还不得看本地领导给不给办事? 在98年,人们的观念,包括胆量,和二十年后可是没法比的。 后世有自媒体,是个无比开放的信息时代,一点点小事就可以被放大,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 以至于百姓敢说话,也敢质疑权威。 但是在当下,真的没用。 尽管中央调研组是带着诚意来的,想听取意见建议。但是,涉及的层面太多,受到牵连的官员也太多,谁也说不准哪一个环节会出问题,会出现一个不愿意听真话的人。 所以谨慎起见,闭嘴是稳妥的选择。 其实,这也是郭昌存、付长河他们不让徐文良开口的原因。 稳妥,稳妥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齐玉华也只是说了一些场面上的话。 包括在坐的下河村支书以及村民,也都被人提前打过预防针。 这是一个很怪异的画面,甚至可以说违背了普罗大众的基本认知。 中央调查组想听真话,想发现问题,可是他们毕竟高高在上,皇城寡闻,看到的毕竟是少数。 到底有什么问题,只能由地方官员来给他们答案。 地方官员也非懒政,不想去解决问题,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心存顾及,又不好开这个口。 到了下面的基层百姓,更是惹不起任何人,不到万不得己,绝不肯当这个出头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每个位置又都瞻前顾后。 这让带队调研组的农业部陈副部长很是苦恼。 其实,调研组也知道,东北的这些问题,有一些责任确实不在官员。他们下来也并不是兴师问罪,真的就是想办点实事。 但是,没法开诚布公。 你说一万遍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赶紧提,没人搭理你,你怎么搞? 就像昨天发现那个违规的木材加工厂,本来调研组想以此为契机,打开尚北地方官员的闸门。 可是,他们还没表什么态,更没说什么批评的话,包括省里的官员就已经是惊弓之鸟,吓的不敢张嘴了。 不但没达到目的,反而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害怕,开始畏畏缩缩,今天一早就把尚北的书记,那个唯一看起来有些胆色的年轻干部给支走了。 这是个信号啊! 现在听着齐玉华只唱赞歌,更是让陈副部暗自摇头,苦于找不到一个突破口。 怎么办?陈副部在想办法。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个突破口,会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给他的。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