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归黄金年代 第180节 (第2/4页)
时早早去世,是他母亲辛辛苦苦拉扯着长大的,杨谨很是孝顺,考中进士后当了官,把母亲从老家接来赡养,可没想他母亲因为常年劳作身体不好,得了肺弱咳嗽的病,这个病大伙也知道,换现在叫支气管炎,每天咳嗽根本止不住,尤其是晚上咳的睡觉都没办法踏实。” “杨谨可是个大孝子,看着母亲每天被肺病折磨的样子心里很是难过,到处为母亲求医,后来经人指点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叶天士,叶天士看在他对母至孝的份上给了他一个蜜炼川贝枇杷膏的方子,杨谨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母亲的病。” “杨谨的母亲最后活了84岁去世,老人家临终时交代儿子用这个方子造福世人,让更多的老人健康长寿。母亲去世后,杨谨出钱开了一家中药铺,专门做蜜炼川贝枇杷膏,同时又亲自画了一张孝亲图,用这张图来做枇杷膏的牌子。而这个中药铺就叫念慈庵,以纪念他的母亲。” 说着,朱技术员指着铁盒上的图案道,众人仔细看这个图,的确这个图描绘的是一个男子端着药伺候一个老妇人的画面,里面的人物形象都是清朝时候的,怪不得这张图叫孝亲图。 “念慈庵成立后,因为独家的蜜炼川贝枇杷膏效果显著,名气很快就打出来了。后来杨氏的后人从外地迁到燕京,在燕京重新设店,又把原先的店名前加上了京都两个字,从此以后念慈庵就成了京都念慈庵。” “再后来呢?”林宇航追问。 “四十年前战争爆发,京都念慈庵就搬去了香江,后人在香江重建总厂,所以这家百年的老字号就从燕京转移到了香江。” 说到这,朱技术员长叹了一声:“其实在燕京的老店虽然当年放弃了,可原址还是在的。” “原址是哪里?”林宇航好奇地问。 没想到朱技术员居然伸手指了指自己脚下,苦笑道:“其实它原址就是我们三厂,没想到吧?最早的京都念慈庵实际上就是三厂的前身,五十年代初时候,当年的老铺子被改制成了一家小型中药厂,六十年代初期扩大生产又改成了三厂现在的名字,关于这段往事我还是进厂后在厂档案室在一份旧档案上看见的。” “居然有这样的事?”林宇航大惊,连忙询问这个老档案在哪里。朱技术员告诉林宇航应该还在厂办档案室,当即林宇航让朱技术员马上去找来看看,朱技术员一口答应,起身出门直接就去了档案室。 “没想到我们三厂居然还有这个来历,以前只知道一厂、二厂的来头大,可没想我们三厂的前身也名气不小啊!”沈副厂长感慨道,京都念慈庵在解放前就搬迁到了香江,解放后初期在燕京的老铺子就没了,如果不是朱技术员当初看过那份档案,再加上对这个品牌有所了解的话,大家还不知道呢。 众人同样也是感慨,也或许就是历史的原因吧。就像一厂二厂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老字号,可后来因为考虑到老字号的名字属于旧名,继续沿用这个老字号不先进,而且还有脱离群众的嫌疑,所以这才改为一厂和二厂。 三厂也是如此,作为三厂前身的京都念慈庵早就搬迁了,当初以老铺子的前身为基础,自然而然就改了名字,再后来又变成了三厂。绕了一圈,林宇航才发现自己在友谊商店特意找到的产品居然是自己厂子最初的产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喜。 朱技术员很快就从档案室回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个牛皮文件袋,里面装着的就是三厂的老档案。 林宇航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正是一些三厂的老资料,其中还有着最早京都念慈庵旧厂和老铺的文件,其中有一张发黄的广告纸,上面的图案和林宇航从友谊商店买来的铁盒上图案一模一样,正是那张孝亲图。 众人相互传阅,都不由得啧啧赞叹,这时候林宇航似乎想起了什么,问朱技术员。 “老朱,既然三厂的前身就是这家老店,那么三厂的枇杷膏是当年的老配方么?” “这个……算是,却也不是……”朱技术员回答道。 “这话怎么说?”林宇航问。 朱技术员解释道:“京都念慈庵的枇杷膏很有名,而且药效极好,配方是叶天士提供的独门配方,从它名字就能听得出来,叫蜜炼川贝枇杷膏。” “蜜炼川贝枇杷膏,其中主药无非就是三种,蜂蜜、川贝和枇杷,另外还有其他的辅料。除了这些,字面上这个蜜炼还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蜂蜜的蜜,另一层就是密制的密。” “三味主药中川贝和枇杷暂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