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4节 (第1/2页)
“唯有彻底整饬,才能以绝后患,儿臣正是考虑到这些,才上书严惩相关官署。” 扶苏顿了一下,看向下方百官,冷面道:“若有官员说扶苏是因噎废食,扶苏倒认为因噎废食未必不是坏事,至少能真正的遏制住这股不正之风,让朝廷重获清明,以期回到荀子口中的‘古之民也,古之吏也,古之士大夫也,古之朝也’!” “请父皇明鉴。” 百官静默。 位于百官正前的李斯,偏过头,他没有看向扶苏,而是看向了不远处的张苍。 张苍眼下低垂着头,面色很是心虚,根本不敢与之对视,若是能够,甚至都想直接把头埋进土里。 没错。 这又是他讲给扶苏的。 其他人或许不知来由,但李斯是知晓的,因为当年韩非子结结巴巴讲出这个故事时,李斯同样在一旁,当时荀子还因此夸了韩非子几句,说还是头一次有人这么生动的阐述这一说法,并欣慰的称赞韩非子今后前途不可限量。 甚至还认为韩非子若入秦定会高就。 只是在韩非子之前,李斯提前去了秦国,韩非子也并没有如荀子所言,在秦国高就,反而入狱而亡,若是荀子知晓,恐也会生出不少感慨,只是眼下,张苍却只觉如芒在背。 他甚至想抽自己两巴掌。 当初扶苏向自己请教《商君书》《韩非子》,他稍显卖弄的多说了一些,结果扶苏并没有将这些闲语抛于脑后,反而真的记在了心中,眼下更是当着朝堂百官的面,直接说了出来。 这让张苍深感汗颜。 李斯看了张苍几眼就收回了目光。 他对此并无多少看法。 过去扶苏善言乱法,远离大秦新政之道,因而为不少朝臣担忧,眼下扶苏重申法治立国,并提议严明法纪,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长公子有些过刚了。 律法严明恐不是很多官员想见到的。 李斯微不可查的看了杜赫、召平等人几眼。 而且这次的问题非在惩治廷尉府。 而在争权! 勋贵功臣跟新晋官员的争斗。 数月前,始皇借着徐福之事,对朝廷进行了一番整饬,提拔了不少官员,不过当时多为宗室出去的官员,以及秦地出去的法吏,因而并不为立国功臣在意,然扶苏这次开口,却是直接要动整个廷尉府,也瞬间让杜赫等人惊醒。 廷尉府的职能,在大秦立国后,其实有所削弱。 但权柄依旧很重。 这种迹象从商鞅变法后就一直存在。 而他执掌廷尉府时,廷尉府的职爵班次座居丞相、上将军之下的所有大臣之首。 而且廷尉府过去是秦法的实际运转轴心,是秦法的威权凝聚之所,唯其如此,在朝,在野,乃至整个天下,廷尉府都是秦国之所以为秦国的标准,犹如战场标有姓氏的统帅大旗。 没有秦法,秦国不成其为秦国。 没有廷尉府,秦法不成其为秦法。 当时廷尉府的职权可谓庞大,结合实际职能与延展职能,大体有四个方面的职能。 其一,执法行法。 其二,法教,辖三级法官,为朝野臣民宣法。 其三,筹划修法立制,法令需要修订,亦或在扩张的领土上要推行新法,都须得廷尉府事先筹划。 其四,领衔执法六署(廷尉府、司寇府、宪盗署、国正监、御史署、刑徒署),会商行法涉法制国策方略。 权柄不可谓不高。 当时秦国凡事皆有法式,政事与国计民生之谋划,无不与律法有涉。 举凡商市税金、关卡盘查、农田赋税、河渠浇灌、工程徭役、奖惩查处,军功查核等等,无不由廷尉府主持决断。 正因为廷尉府过去权柄太重,大秦立国之初,便将廷尉的各项职能拆分了。 御史开府,拿去了监察百官的职能。 廷尉府直接被放置在了丞相府下,再也没有了独自施政的可能,而且廷尉府治下的执法机构,左监、右监、狱正三署,侧重还要受命于御史大夫府,直接变成了三公下的双重领导。 权势大为削弱。 即便如此,廷尉府的权势,依旧在九卿前列。 又因为职事减少,所以成了很多功臣子弟,郎官期满后的安置之所。 扶苏眼下大动廷尉府,无异是在给功臣上眼药。 尤其是联想到前段时间朝廷官员调动,更是让不少官员一颗心悬着,唯恐他们早已认定的官职,最终为新晋官员窃据,因而一直在极力反对将事情扩大化、复杂化、尖锐化。 力图将事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