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66节 (第2/2页)
浅,在大家面前卖弄,实在有些唐突,还请诸位不要见笑。” 众人笑着道:“殿下谦虚了。” 扶苏略作沉思,缓缓道:“当年昭襄先王时,秦国发生了大饥荒,当时范雎向先王请命,希望先王可以开放五苑,容许灾民进入其中摘取可食用的野菜、橡果等果腹,而先王的回答却很坚定。” “不救!!!” “当初我读到相关史料时,也是心生疑惑,因为在我记忆中,先王分明是一位爱惜民力的君主,也很重视国民生息的君主,为何会选择不减灾民任由国民死伤呢?” “等我看到先王的解释时,我才霍然醒悟。” “吾秦发,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 “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 “先王非是执意让国民死伤,只是国法为重,更不能因小失大。” 听到扶苏的话,姚贾等人面色微变。 他们又岂会听不出扶苏话中的含义? 扶苏面色如常。 他继续道:“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上至公卿,下至隶臣都在国法之下,因此秦国才能日渐富强,现在如果因为减灾而破坏秦国之法,那便动摇了国家基本,国法今日能破,明日能破,长久下去,定会法将不法,国将不国。” “正是因为此。” “昭襄先王明知可为,却执意不为,为的便是保证国法稳固,而今天象异动,关东人心惶惶,然灾祸并未真的降临,诸位却已然生出变更国法之心,实在让扶苏有些诧异,先王当初宁死伤无数,也不愿变更国法,何以诸位便能这么轻易就动了变更的念头?” 扶苏淡淡道:“诸位或有自己的见解,扶苏却是不明。” “只是扶苏看来,大秦治灾不赈灾才是上策,不赈灾并不意味着不闻不问,再则这次朝廷提出建立防灾减灾体系,便是旨在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将灾害的危险降到最低。” “另外。” “诸位这些年有些太过安逸了。” “却是忘了一件事。” “大秦不养闲人,更不养懒人。” “朝廷如果直接赈灾,那么日后庶民遇到天灾,便只会向国家伸手。” “如果朝廷只救灾,不直接赈灾,那么庶民就需自己思考如何将天灾的危害降到最低,因而这才有了,遇到洪灾修建都江堰治理洪水,遇到旱灾修建郑国渠引水救旱。” “这才是真正的修人事以胜天。” “至于诸位争论的关东跟关中风习不同。” “在我眼中并无异同。” “秦法如此严厉无情,为何秦人凛然遵守毫无怨言?” “根基便在于两点。” “其一是秦法公平,法不阿贵,庶民乐见贵胄官吏与他们一体同法。” “其二是官府敬事,政令快捷,对天灾人祸之应对,历来都是全力以赴。” “如此才这般深得人心。” “眼下诸位不想着尽人事,反倒只想用一些旁门左道糊弄,这岂非是本末倒置?” “另赠诸位一句当年的谚语。” “治灾苦,食果腹。赈灾谄,受活散!!!” “治灾才是苦口良药。” 第276章 风雨欲来!!! 计然几人脸色微沉。 他们如何听不明白扶苏的话? 扶苏不支持任何变动,坚持治灾不赈灾。 场中气氛稍显凝滞。 这时。 冯去疾轻咳一声,他从席上站起,缓缓道:“既然诸位都发表了观点,那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就我直言,目下最不能做的一件事,其实就是修法赈灾。” “原因也很简单。” “大秦目下是为了防灾减灾。” “非是为了赈灾。” “而今天下,人心惶惶乱象在即,是为不争之事实。” “然据实而论,天下并无灾祸发生,人心之浮动,主要源于天象异动。” “民人眼下并无生计之忧。” “而陛下刚颁布法令,决意修人事已胜天,若是此时贸然修法赈灾,亦或者如尔等所言,在关东跟关中采取不同策略,岂非是在告诉世人,朝廷对天象心生震恐,恐无力应对,唯有修法赈灾,变更修法才能遏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