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07节 (第2/3页)
城东、城南数百丈的城墙全部被轰击坍塌,烟尘动地。 城内的五千清兵,在炮击中就死伤数百,几乎在城破的同时,守将就于惊慌之中意欲逃窜。 但在绝对兵力优势之下,整个枣阳城被八个师,近九万明军围得水泄不通,只得缚手投降。 李过勒马行入在炮火摧残之下,残破不堪的枣阳城。 此时此景,他并不觉得悲凉,只恨速度不够快。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进城以后,李过入住枣阳县衙,却发现县衙后面一里开外,有一座几百年前所立的碑石。 问询后方知,乃是南宋年间为纪念抗金名将孟拱所立。 孟拱家族本是山西人,靖康国难,举家南逃,后来其曾祖投奔岳家军,便在枣阳安家。 而这襄樊数县之地,就是当年岳家军驻兵之处所在,岳飞南下以后,派兵收复了襄樊六郡,在此屯田募兵,经营军略,以此作为自己的北伐基地。 李过这些年也一直在堵胤锡的帮助下通读史策,听闻此言,这位已有五旬的老将颇为感慨,时隔数百年,自己却是重新踏上岳武穆的未尽事业。 而自己的才能,怕是离岳鄂王十万八千里,但不同的是,自己身后的天子,却并非宋高宗。 想到此处,李过命人铺开纸笔,在旁题词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三日后,明军继续往西行动,与此同时,南面的宜城战斗转入激烈,破城在即…… 中、前两军兵锋,距离襄阳城郊,不过六十里而已。 第28章 兵临城下 光烈七年,二月十九。 济尔哈朗比李过年长两岁,二人都是临阵二三十年的老将了。 此时站立在宽阔的襄阳城楼之上,远远眺望,那二十多里外滔天动地的烟尘。 黑压压占满了天际线,在云光映射下,高耸的旗帜,如同森林般铺开,蔚为壮观。 可济尔哈朗知道那不是森林,而是十八万大军。 为了坚守襄阳,济尔哈朗可谓穷尽一切手段。 早在两年多前,济尔哈朗就开始示意镶蓝旗和襄樊地区的清廷官员,广泛搜集储备粮草,襄阳城中残余百姓被驱逐出去,以避免内间的可能。 周边丁壮都被征发,残余修葺襄阳、樊城等墙楼要塞。 襄阳城共有六门,曰“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 城楼数十,垛口近五千座,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护城河宽达近百丈,犹如天堑。 只需一两万兵卒,便可牢牢握在手中。 而济尔哈朗的策略,就是要凭借这座坚城,挫伤明军兵锋,而后再从南阳、汝宁、信阳,以及郧阳方向,全线反击。 这种“防守反击”的战术,在古代战争中屡见不鲜,却都相当管用。 故而襄阳城中,济尔哈朗只保留了八千镶蓝旗精锐,和两万五千众的两镇绿营新军,死死顶住明军围城。 而后其余主力大军,此时正部署在保康、新野等地。 只待明军攻城不果,师老兵疲,便是清军反扑之时。 李过同样明白这个道理。 故而他并未将所有兵力都用于攻城,事实上也用不了这么多,襄阳背靠山势,十几万大军不可能展开得了。 而是分出四个师,由前军都督高一功所率,往北抵达白河畔,攻打樊城,并监视新野。 中军都督赵印选领四个师往西,攻打南漳,监视保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