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14节 (第1/3页)
飞驰的重型弹丸砸中城池一角的砖石城楼,当即倒塌卸落下来,掉落的碎石在护城河中激起阵阵波纹。 炮火持续半个月,将城中守军都快震出耳鸣来了,每天一早,也不必军佐叫醒,只听得炮声一起,必然是天亮了。 一开始,全军上下莫不惶惶,各个如履薄冰,但时间一久,倒也适应了,不再向一开始那样惧怕。 其实这火炮虽然对城墙破坏不小,但对人员的杀伤却并不厉害,只要眼神机灵一点,这年头的炮弹初速相当可怜,远远看见都来得及躲开。 而且这些日子,明军虽然炮击不断,却从来不派兵攻城,故而这些守城士卒竟是有些无所事事,反而稍显懈怠。 但只有高级将领们知道,这意味着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随着城墙被一日日撼动,明军发动攻城只是时间问题。 三月二十八,南城一段十丈左右的城墙,由于是当初汉江大水,在嘉靖时期才补修的,所以较之其他城墙要薄弱些,终于担当不起这般连日轰炸,向内侧垮塌。 埋死了十几个人不提,反正是向明军留出了豁口。 经过大半月的炮战,总算是出现结果了。 李过不再迟疑,立即命刘体纯部精锐甲士,渡河攻城! 这是围城大半月以来,明军第一次除炮击外的主动攻城。 襄阳护城河实在宽阔,以至于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内架起浮桥,所以明军干脆扛着简易的平底竹排,直接乘舟渡河。 但可想而知,之所以把护城河修得这么宽,当然是有作用的。 竹排渡河效率明显慢许多,而这渡河的时间内,几乎每一尺,都会留下鲜血…… “嗖嗖嗖” “砰砰砰” 城上城下,箭雨、弹雨你来我往 但很显然,清兵居高临下,而且明军为了渡河,队列要分散得多,自然就成了挨打的一方。 尤其那城池四门外的屯兵城,还能与城上守军形成掎角之势,交叉火力,向河上泛舟的攻城明军输出。 五百先登死士,登岸之后,竟是死伤过百,只剩三百多人。 很显然,伤亡到这个份上,在顶着对方箭铳交加,只是试探性攻了几次,就被迫撤退。 李过也只得长叹,命令火炮掩护,也顾不上误伤的可能,毕竟要是撤不出来,这么宽的河,就得全军覆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诸位都说说吧。” 大帅升帐,诸将军议。 李过居于上首,向下方诸将问道 数十员佥事、总兵、副将、参将依次而立。 其中中军、前军各五个师,倒是势均力敌,且都是老面孔,如前军的刘体纯、刘芳亮、袁宗第等,俱是顺军老兄弟,而中军的胡一青、庞刚、周嘉屏、王兴等人,也是在军山湖共事过的战友,大家都算相熟。 有明一朝,从中期以后,文贵武贱,有些类似宋代,武将很少独立领兵,大多会有文官督抚来总理军务,故而虽然将领不少,但能被称为“帅臣”的,还真没几个。 不过朱由榔的到来,显然改变了这种政治生态,武将勋臣重新主导了军事指挥,反倒是文官,重新变成了辅助地位。 总督巡抚,不再具有督理军务的职责,军权重新交予武将,故而,朝中常有议论,说这本朝都督,有类前唐节度使。 但事实上根本不是一回事,起码节度使还有行政和财权呢,都督可没有,不过,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在光烈朝,能以“大帅”、“督帅”相称的,却都是武将了,而不是之前的文官督抚。 李过面无表情,让人看不出情绪。 就在昨日,东路方面来了信,却是徐州会战即将爆发,宿州、符离桥战后,东路一直没有太大动作,如今天气转暖,自然是要重启战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