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36节 (第3/3页)
八旗甲士,将冲锋势头顶了回去! 这些八旗兵卒,全部身着双重甲胄,后队挽弓,前队擎刀,尤为彪悍善战,无惧生死,分为左右两队,对半山腰上的明军截杀。 自不必提,这些八旗甲士便是镶白旗重建后特有的,索伦营佐领,索伦各族丁口十分有限,直到康熙年间,也就几千人马,此时撑死也就能动员出两千多人来,隶属镶白旗十个佐领。 不过在之前漫长的攻防战中,损失惨重,眼下只剩五个残缺的佐领,不过六百人而已。 阮进见状,咬牙率督战甲士,冲上前去,将渐有溃散的士卒重新逼回战场,同时命下方士卒放铳,先把对方压制一头再说。 在一比一的情况下,明军士卒几乎不是这些彪悍的八旗甲士对手,而攻山时,队伍被迫列成散队,又无法发挥明军纪律严明的优势。 只是在阮进的严令,和后方火力输出下,才勉强维持战线。 刘文秀在远处看得真切,倒是有些理解后军为啥顿兵于此长达十余日了。 这种情况以前也不是没有过,当年桂北之战,明军在尧山山地与孔有德、尼堪优势兵力周旋,不也是差不多的道理,难道那个时候的明军比清军强多少了? 乃至于后世,清初活跃十几年的夔东十三家,硬生生撑到了康熙初年,也是占了类似的便宜。 优势地形,外加精锐步卒,不可能只有明军会,人家清军就全都是傻子。 这种情况下,除了大兵围困,慢慢消耗,而后一举歼灭,还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不过好在,眼下看情况,战斗已经进入到了最后阶段。 想到此处,刘文秀转首对张名振道 “不如让随我而来的左军士卒上前一试?” 张名振脸色颇黑,这话未免有些侮辱人,什么叫让你左军士卒一试?合着这山下八万后军将士,还不如你这刚刚渡河过来的几千人马是吧? 奈何人家战绩摆在那里,还真不能不服气。 张名振并非一人,他身后还站着诸多后军将领,听闻此言,无不愤然,又面面相觑,毕竟自家都督都还未说话,不好上前。 正当此时,一个年轻的清朗声音却是从后方传来。 “末将愿领兵援护阮总兵!” 众人闻声,纷纷看去,只见后军总兵霍湅身侧,一员明明只是参将打扮,不过二十的年轻将领,朗声出列拱手请战! 事实上,他连参将都不是,只是参佐衔而已,也就是个副团级干部,在眼下一众军、师大佬面前,实在是毫不起眼。 之所以能站在这里,乃是因为他是霍湅亲信,替其掌管亲兵,而今日帅旗这边,轮到霍湅执勤,也就是说,他是来这站岗的。 总兵霍湅见状,当即大声呵斥,让他连忙退下 这也是维护之情,毕竟要是一不小心得罪了张、刘等大佬,他一个小小参佐,日后前程可就断绝了。 这个年轻人原是陕甘人氏,要说关西出将,的确如此,不仅清军那边这样,明军这边,也是一票陕甘大佬。光复右军撤入陕西以后,接管了甘肃部分州县,文安之便就地征发了士卒,陕甘壮士,向来名冠天下,是古代王朝一等一的兵源。 这位年轻人便是那时候入伍,但由于其家学渊源,不仅读书懂礼,还武艺了得,在一次右军各营比武之时,赢得弓马第一,得到总督文安之亲自褒奖。 当时刚好兵学苑成立不久,兵学苑招生,除了每年的统一招考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各军推荐优秀士兵员额,文安之觉得这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大有可为,便一封荐书,推荐给了兵学苑军官进修科就读。 学成以后,正值后军扩军,领厢总一职,宿州一战,斩获颇丰,立下乙等功,被霍湅提拔为参佐,一直放在身边培养。 不过霍湅也是多想了,张、刘二人虽然互相不太顺眼,但都不是小肚鸡肠之辈,为人光明磊落,哪里会在乎这个? 只是张名振见对方年轻,但又不忍打击自己麾下将士的敢战之心,有些迟疑,打算勉励两句。 倒是刘文秀顿时来了兴致,因为他听得对方有些陕甘口音,刘文秀本人就是延安府出身,故而有些亲切。 故而温声问道 “这位小兄弟是陕西人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