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42节 (第3/3页)
作用,以震慑各方,告诉所有人,皇太极当初搞得那一套玩意已经不顶用了,明廷返回北方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亦是斩断清廷与喀尔喀蒙古的联系,削弱清廷皇帝头上,那顶“蒙古大汗”帽子的能量。 届时,就算顺治、多尔衮等人真的侥幸逃到草原,没有嫡系人马支持,也掀不起风浪来。 说不得就被哪路人马砍了脑袋,送给明廷邀功。 故而,当发现清廷方面对于喀喇沁的反叛,动作不大,或者说无能为力之时,冒襄便积极鼓动昆克勿等人迅速东进,去找科尔沁诸部的麻烦。 不过这些喀喇沁首领心中还是有些害怕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满清自兴起以来,也不过数十年光景,但当年皇太极、多尔衮纵横漠南,把黄金家族嫡传的林丹汗一路追杀到青海,实在是给这些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真要动起手来,心中还是有些惴惴。 对此,冒襄的方法很简单,直接通知正在锦州的明军,让他们派出一支人马,跑到喀喇沁和科尔沁之间的养息牧场放火。 到时候,就算喀喇沁不动手,科尔沁也会出兵。 事实上,此时的科尔沁诸部贝勒、王公,已经在考虑派兵对付反叛的喀喇沁了。 毕竟经过数代联姻,此时的科尔沁许多贝勒、王公子弟,几乎是满蒙混血,哪里有不尽全力的。 冒襄似乎对于这种工作颇为在行,也十分投入,毕竟班超可谓是千古以来投笔从戎读书人的偶像,而其人的功绩,便是带着三十六骑,跑到西域挑拨人家各国之间的关系,借力打力…… 于是乎,喀喇沁诸部统共三千骑,外加同样获得许诺,事后可以分割科尔沁左翼中旗牧场的土默特部落,亦动员了千余骑士,跟随行动。 一众联军浩浩荡荡,从大约在后世朝阳地区,花了近十日,才进入科尔沁地区。 与许多人印象中不同,这个时代的一般蒙古部落骑士,虽然名号上也是骑兵,但事实上,其战斗力远远不如关内的汉骑,更别说八旗了。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有明一代,对蒙古诸部,执行了极其严苛的技术封锁和战略资源管控,以至于此时的蒙古部落军队,装备相当寒蝉,很少有用弯刀,大部分都只是使用骑矛,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配刃,而是因为矛头所用的金属比弯刀要少得多…… 就连铁质箭头都是珍贵的资源,平时打猎那都是不敢随便用的。 武器尚且如此,更别说甲胄了,这四千多骑,怕是想凑出两百具铁制甲胄都够呛。 而明军和清军骑兵,铁制甲胄的装配率都超过七成。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皇太极的确是一代人杰,能在关外东拼西凑,经营出成熟的军事技术,乃至于对明军产生部分技术优势,其执行力和战略远见,非是这些蒙古部落首领们可及。 相较而言,科尔沁由于和满清的特殊关系,装备要好得多。 不过还好,科尔沁此时过半兵力都已经被抽调,能剩下两三千骑就不错了。 联军一路势如破竹,一进到科尔沁草原,便如蝗虫过境,席卷各处。 ------------------------------------- 辽河之畔,大概是后世某个“形状怪异”的地级市境内(通辽),联军势如破竹,接连击败了几股从科尔沁左翼后旗驰援的几百骑兵,然后按照这些游牧部落的行事作风,自然是开始抢掠纵火…… 冒襄望着远处映红半边天的火红,以及耳畔的厮杀、哭喊声,心中有些动容,但最终还是放下一边。 这种事,在草原上实在是太普遍了,每年、每月都在发生。 而且对于科尔沁这种和满清关系过于紧密,几乎不可能加以分割的势力,进行严酷的拆分打击,本就是题中之义。 只是,其中某些“操作”,恐怕不应该是王者之师所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