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23节 (第2/3页)
第三日,遭遇三仙台和徐州方向的四千余骑袭击外围,又不得不分出一个师反身对付骑兵,结果对方完全不恋战,就这般和明军反复拉扯。 一怒之下,张煌言又令王翊领一个师围攻三仙台,结果还是同样的遭遇,被曲里铺和赵家围方向的清军三千骑兵袭扰。 最后,冷静下来的张煌言也逐渐明白了对方的打算。 汇报给永固山营地的张名振。 面对如此状况,倒也并非没有破局之法,只是比较麻烦而已。 张名振命全军马营,全部汇集永固山前。 共七营,七千二百余骑,重新分为前后左右四翼,分别派往房村、萧县、三仙台、曲里铺方向。 很显然,便是以骑制骑。 不过,很显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就能解决…… 光复后军的指挥体系主要分为三层,都督张名振,留在永固山大营总理大局,都督长史张煌言领主力抵近萧县一带,和清军正面对垒。 都督佥事王翊领着骑兵,执行与清军骑兵大队周旋的任务。 在光复诸军当中,张煌言算是一个异类,因为其他军中长史、录事参军,大多都是作为佐理钱粮、后勤,和记录功勋的文官,而光复后军张煌言和光复右军的文安之,却是切切实实带兵的。 甚至张煌言堪称光复后军的“副帅”,在军事决策中,地位仅次于都督张名振。 大概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光复后军都督同知尚还空缺,大概是因为已经有一个“同知”了。 不得不说,张煌言的个人能力堪称彪悍,本来宿州战役以后,淮南地区平定,朱由榔打算派出一个凤阳巡抚,来督理刚刚光复的淮西、淮南地区。 但没曾想,张煌言本人已经足以堪任,他在宿州战役后,抓住两军对峙的空档期,一边整肃军事,补充缺员,指导训练,恢复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在刚平定的凤阳周边,安抚流民,组织民屯,恢复生产,审核清廷留任官吏,肃清溃兵流匪,干得相当出色。 以至于得到具体信息之后的朱由榔,向王夫之感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朕闻汉唐之世,士多允文弘武之才,今见玄着(张煌言字)、汝止(文安之字),方知不虚!” 遂不再让内阁选派凤阳巡抚,直接加张煌言副都御史衔,督抚凤阳。 但眼下的张煌言算是碰到钉子了 因为就在隔他不远,百里之外,同样有一位满清的“允文弘武之才”。 瓦克达虽然也是爱新觉罗宗室名将,但他的经历和性格,与之前的多铎、济尔哈朗,以及阿济格等人不大相同。 盖因其人自年少随其父代善,和皇太极征战以来,基本都是作为前锋和副将,论起作为一军主帅,独当方面,这还是第一次。 诸葛亮在所着的兵书《将苑》中,把将领分为六个层次。 所谓“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 也就是说,如果谨慎小心,勤劳肯干,和战友打成一片的人,可以统帅百人;而为人耿直,个性光明磊落,勇猛善战,可以统帅千人;外表庄重严肃,性格忠义豪烈,能够体察别人的辛劳,关心部下饥寒困苦的人,可以胜任万人之将。 至于后面的“十万人之将”,或者说一军统帅,既不需要骁勇善战,也不需要智略过人,而是能持重近人,选贤任能,善于检讨自己,为人谦逊又不失威严,一诺千金,治军就像治理百姓一样。 (其实《将苑》里还有一个“天下之将”,谓曰“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