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23节 (第3/3页)
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 很显然,瓦克达并不是这样的材料。 不过好在,他至少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所以选择信任了两位年轻的满洲俊杰,图海和岳乐,而在这两人当中,岳乐骁勇善战,领兵于前线,而图海更加符合那种“诚信宽大,闲于理乱”的人物,故而东路军中决策,多交由其手。 包括眼前坚壁清野,和骑兵袭扰的战略,也是图海所领头制定实施的。 不仅如此,除了是东路清军实际上的二号人物外(名义上的副帅是岳乐),他还同时担任清廷山东总督。 在光烈六年冬季过后,各路战场上,图海是唯一在维持前线的同时,时刻注意准备来年春耕的督抚。 在此之前,山东也是多尔衮屯田政策施行最为彻底的地区,图海花了近两年时间,在这里重新编户,得人口过百万,恢复屯垦六百余万亩,以至于开战以后,东路战场的后勤供给,全部依赖于山东一地,甚至还有部分调运中路战场。 可以说,如果没有图海,清廷东路战场早就崩盘了,都不需要明军来攻,就这十多万大军人吃马嚼,粮饷都能把清廷压垮。 事实上,为了供给前线,清廷北方各省的民屯政策,虽然有恢复生产的作用,但实际给予农民的压力极为巨大,租赋高达五成以上,比明末崇祯中期以后,有过之而不及。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江南钱粮腹地丢了以后,剩下的北方各省,早就在多年天灾**中,打成了白地,能凑出一千万人口就不错了,而这点户口,却要供给五十多万大军,压力可想而知。 第50章 壮士断腕(下) 王翊带着骑兵,在萧县旁的三仙台地区吃了瘪。 不可否认,在骑兵这方面,虽然明军此时并非没有还手之力,但相较于清军,还真就是弱势。 张名振“以骑制骑”的想法虽然不错,但执行来看,却并不现实。 很快,明军马营骑兵,先后在徐州城南面的三仙台、萧县、房村等地吃了瘪。 清军往往能凭借两倍乃至于三倍的兵力优势,围着明骑打,就算不能全歼,也能给明军骑兵咬下一块肉来。 只是五六日的光景,光复后军马营折损超过七百骑。 这可都是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底啊! 骑兵不是步卒,虽说作为军中同袍,理当一视同仁,但不得不承认,有些兵种就是要更重要、更珍贵些。 步卒就算出现大规模伤亡,只要不造成士气崩溃,补充恢复并不难。 尤其是明廷在后方,以兵部牵头,在各府县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后备兵员动员和训练机制,前线伤亡报过来,后方就能组织民兵补充。 说极端一点,就算此时明军东路,突然蒸发一半步卒,只要部队基干还在,三四个月之内,都能重新恢复回来。 就算战斗力有所下滑,只要经历实战之后,也能逐渐追上去。 但骑兵不一样 首先是战马,一匹青年马匹,想要变成战马,先要经过严格挑选,而后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人为训练,最后才能从甘肃、青海、漠南的西北草原,不远数千里,千辛万苦运到江淮。 而骑卒的训练,也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绝非几个月能完成的。 更不要说那种弓马娴熟的精锐骑士,无论在哪支部队,都是争着要的宝贝,尤其是主要以南方人为主的明军,就更为稀少了。 随着当年顺军、西军的老卒大量退役,骑兵兵源也逐渐萎缩,还是收复陕西以后,获得了一些补充。 这些分散在各军、各师当中的,都是好不容易积攒起的家底,日后朱由榔平抚草原,对付日益壮大的准噶尔,都需要更多的骑兵力量,折损每一个,都是真金白银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